“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第三期)——国际视角下的科技馆展览展品创新模式

2024-11-12 12:31:29

  周学成从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的角度,探讨科普场馆展览持续创新,需要通过“人◆★■◆”和★★■■“事”两方面稳步革新,从根源实现整体提升。1.设计团队在展览研发中处于上传下达的核心位置■◆■■,吸收来自建设方的全部信息,挖掘项目内涵■■,形成设计成果的同时,还需通过对施工方的准确要求来实现对设计作品的管控。因此◆★,优秀的设计团队除了强大的设计能力外,还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优秀的学习力、理解力与共情能力,保持开放的心态,精准提炼展示要点以实现高效表达;另一方面★★◆★■■,设计团队必须要重视各种施工要素的积累,从材料的不同品类到同类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别,都要理解得十分到位★★◆,通过细节实现项目的独立IP性,打动人心的同时又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创新性■★■■■、艺术性以及逻辑性。2◆★■■◆★.科普场馆展览的设计制作需要精确管控,设计、制作、安装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不同,概念设计阶段确定了后续的工作基调,制作和安装过程要通过健全的沟通机制准确传达设计信息,以实现预期的设计效果■◆■◆◆◆。3.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为专注于自身价值的展品企业提供发展和改进的机会,鼓励通过展品更新迭代提升企业研发水平。

  3■◆★★■◆.引进的展品整体来说比较成熟◆★■◆,检修口设计更合理,不会造成现场检修困难的现象,但也存在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体现在零部件的损耗与替换、设备频繁故障与维修★■。

  2.趋同 VS 求异: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趋向于稳妥和内敛,而外国人更倾向于求异和突出个性,鼓励和主张差异化。建议国内展览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在设计创意中更加开拓思路■◆■★★★,适当采用陌生化的概念,营造差异化情境◆■★。

  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进行表现和演绎,可以是科技馆展览创新的助推剂并举例:1★■★.美国加州科学中心“地震”展览,以故事线索和场景展开◆■◆◆■◆,设定旧金山历史上被称为紫金山大桥的幸存现场,讲述地球的三层结构、运动中的挤压碰撞★★◆■■、板块变化等,帮助公众在情境体验中理解地震是什么、地震期间要做什么、怎样保护自己以及房屋的抗震结构等◆■■。2★★■.澳大利亚国家科技中心,关于水的主题展览,小题大做,生生不息。把水这件小事无限放大,实现跨界融合展示◆★。比如■★★:污水处理,通过渗透、净化、蒸馏、提纯为火箭带来更清洁的能源;从水的力量与破坏性体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3.为观众提供日常不能体验的展品,比如澳大利亚活动影像中心的360度空中转体摄像机,观众只需轻松一跃,延迟摄影机瞬间记录,并通过点选不同轨迹反复观看,欣赏自己主演的■■◆★“一次跳跃,不同视角■■◆★◆”大片。4.日本名古屋市科技馆利用柯南IP形象◆★★◆◆★,设定寻找真相的故事,观众借助科学知识进行探案。5★★★.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如VR技术在“胡夫地平线-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建议科技馆与博物馆开展合作,开发沉浸式考古VR体验活动。

  王旭东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分享中西方在科普展览设计中理念与方法的差异◆◆■■★,提出展览创新的见解与思考。

  2★■.国外科技馆日益注重科学与美育■■◆、生态教育的融合■★■■。例如美国探索馆、康宁玻璃博物馆等美国多所科技类博物馆均设置驻馆艺术家项目。

  5.沉浸式的展品现场体验效果震撼★■,但观众无法深入理解展品背后的知识,通过专家讲座进行科普解读,合理利用展品中的科研数据,将数据产品化、可视化,辅以主题教育活动,有助于加深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带来增值性的教育价值。

  也具有差异◆★◆,博物馆、科技馆行业的从业人员和观众在活动中的表现状态有所不同。展示内容和形式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带来了主题风格和展示内容上的不同选择★◆★◆■■。

  1.近三年,英美科技馆更重视社会协同策展★★■,科研人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参与的形式趋于场景化■■◆◆★,例如,把创新环境实验室请进科技馆,更直观地展示科学方法和科研过程。

  张昱从国际合作的角度,以美国探索馆■★◆、硅谷创新科技博物馆、波士顿科学博物馆◆★■◆、迪拜未来馆为例,分享国外科技馆创新模式及共创机制。1.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充分营造展厅的未来感,激发公众对未来的想象与探索。2.构建全球共创开发机制◆★■,统一执行标准,在制作水准一致的基础上兼具创意与变化◆◆★★■。3.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高校实验室形成联创机制★★■■,推动教育活动的开发和科技研学项目的常态化开展■■◆。科技馆应将企业★★、政府机构、研究人员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联系起来,共同创造解决方案,促进科普教育的发展。优秀的设计团队,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优秀的学习力、理解力与共情能力◆◆★★■■。

  “论道科普”展览创新沙龙(第三期)——国际视角下的科技馆展览展品创新模式

  2.现场展示效果好的展品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部分展品在后期科学教育探究课程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宋男迪以案例分享的形式,介绍北京科学中心从开馆至今引进的国外典型展品,通过分析展品的优点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科技馆展品创新模式研究提供参考与启发。

  这次沙龙聚焦“国际视角下的科技馆展览展品创新模式”◆◆★★■,邀请了博物馆学、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以及科学艺术等领域8位专家出席★★◆■◆◆。专家们围绕科技馆展览展示现状、现有模式■■■★、创新思路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从各自专业角度,多维度◆★、立体化分析国外科技馆展览展品创新思路与方法,共同探讨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科普场馆创新模式与未来发展方向。与会专家均表示,期待中国科技馆持续探索创新,在推动科技馆新形态的构建与展览展品创新模式转型,实现科普展览科技、文化与艺术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4.展厅运行安全是首位,部分引进展品的设计不适合国内科技馆的日常运行环境◆★■★◆,如展品“脚踏发电车”设备零件(如链条■★、发电机),存在互动危险系数高的隐患。

  1◆■★■■.注重经验、感受VS注重测量★◆、数据:中国人擅长利用经验和感受★◆■■◆★,外国人则更倾向于使用测量和数据■★■■★,建议科技馆建立制度化的展览评估机制,合理采用量化统计的方式进行展览效果评估,以数据指标作为展览吸引力和持续力的评价依据,更好地服务于展览设计。

  1.建馆初期从美国探索馆引进展品的模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整体引进★◆★、零部件引进和设计授权★★■★◆■。

  从中国科技馆发展历程的角度,赵洋分享科技馆展览展品创新研究、探索路径与未来思考,提出问题,抛砖引玉。他认为■◆◆◆:

  1◆◆.科普展览的创新,最重要的不是几件展品的创新,而是策展理念、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例如,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否则永远无法进步,根据展览理念审慎吸收专家意见,整个策划设计过程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完整性★★,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2.对于历史展品尤其是中国科技馆建馆初期收到的国际场馆赠送的展品,应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见证国际友好合作。3★◆.对科技馆的本质要有充分的认识◆★,科技馆行业从业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科技馆也应认识到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社会道德素质提升所肩负的社会责任。4.辩证地学习国外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模式■■◆,国外不同场馆各有特点★■★■◆,要取其精华◆■■★,按需学习。例如,巴黎发现宫注重基础物理实验★■◆■★◆,属于五六十年代的产物,与现代科学中心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但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以及巴黎整体社会教育资源需求。5◆★.关注国外科技馆相关资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内外环境的差异,特别是在社会背景、教育资源、观众参观行为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同■■◆★,国内科技馆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展览策划,设计出符合我国社会公众需求的展览内容,这一定就是创新。